知识导航
资源分类

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和系统,该方法为:将除尘后的多膛燃烧炉尾气送入蒸发器中以加热第一有机工质液体得到有机工质蒸汽;将有机工质蒸汽送入膨胀机做功产生电能,将从蒸发器流出的尾气送入CO2处理装置;将膨胀机内未膨胀做功的部分有机工质蒸汽抽出送入抽汽回热装置的热流通道;将做功后的有机工质乏汽冷凝得到第二有机工质液体,将第二有机工质液体经第一工质泵加压后送入抽汽回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后将从抽汽回热装置冷流通道出口和热流通道出口流出的液体汇集为第一有机工质液体;将第一有机工质液体经第二工质泵加压后送入蒸发器,以此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具有节能、环保及热效率高的优点。
专利类型: 发明专利
申请(专利)号: CN202211390691.1
申请日期: 2022年11月7日
公开(公告)日: 2023年1月24日
公开(公告)号: CN115638670A
主分类号: F27D17/00,F,F27,F27D,F27D17
分类号: F27D17/00,F01K25/10,F01K25/06,F01K27/00,F01K7/34,F01K21/04,F23J15/00,F23J15/02,F22B1/18,B01D53/14,F,B,F27,F01,F23,F22,B01,F27D,F01K,F23J,F22B,B01D,F27D17,F01K25,F01K27,F01K7,F01K21,F23J15,F22B1,B01D53,F27D17/00,F01K25/10,F01K25/06,F01K27/00,F01K7/34,F01K21/04,F23J15/00,F23J15/02,F22B1/18,B01D53/14
申请(专利权)人: 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
发明(设计)人: 王海波,刘功国,樊河雲,彭碧君
主申请人地址: 61173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合作路89号17栋1单元10层1006号
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连和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陈黎明,宋薇薇
国别省市代码: 四川;51
主权项: 1.一种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除尘后的多膛燃烧炉尾气送入蒸发器中以加热第一有机工质液体得到有机工质蒸汽; 将所述有机工质蒸汽送入膨胀机做功并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将从所述蒸发器流出的所述多膛燃烧炉尾气送入CO2处理装置; 将所述膨胀机内未膨胀做功的部分有机工质蒸汽抽出送入抽汽回热装置的热流通道; 将所述膨胀机内膨胀做功后的有机工质乏汽送入冷凝器并冷凝得到第二有机工质液体,将所述第二有机工质液体经第一工质泵加压后送入所述抽汽回热装置的冷流通道,后将从所述抽汽回热装置冷流通道出口和热流通道出口流出的液体汇集为所述第一有机工质液体; 将所述第一有机工质液体经第二工质泵加压后送入所述蒸发器,以此形成周而复始的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膛燃烧炉的炉壁四周设置的喷嘴为低氮燃烧喷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CO2处理装置中的吸收剂为二甘醇胺DGA与离子液的混合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工质为非共沸混合有机工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工质为五氟丙烷R245fa与异丁烷R600a的混合物,所述五氟丙烷R245fa与所述异丁烷R600a的混合比例为0.7:0.3~0.85:0.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抽出的所述部分有机工质蒸汽与送入所述膨胀机的所述有机工质蒸汽的比为0.4~0.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机入口处的压力为1.1~2.4MPa。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膛燃烧炉尾气的温度为190℃~240℃,所述第一有机工质液体蒸发温度为153℃~16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所述抽汽回热装置均为热交换器,所述冷凝器采用冷凝水作为所述有机工质乏汽的冷却介质。 10.一种多膛燃烧炉尾气处理及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除尘设备,所述除尘设备的尾气入口与多膛燃烧炉的尾气出口通过管路连接; CO2处理装置;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配置有第一热流通道和第一冷流通道,所述第一热流通道的入口与所述除尘设备的尾气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一热流通道的出口与所述CO2处理装置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 膨胀机,所述膨胀机与发电机同轴连接,所述膨胀机设置第一工质进汽口、第一工质出汽口和工质乏汽出汽口,所述第一工质进汽口与所述第一冷流通道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配置有第二冷流通道和第二热流通道,所述第二热流通道的入口与所述工质乏汽出汽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冷流通道通过管道通入冷凝水; 第一工质泵,所述第一工质泵配置有第一工质进液口和第一工质排液口,所述第一工质进液口与所述第二热流通道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 抽汽回热装置,所述抽汽回热装置配置有第三冷流通道和第三热流通道,所述第三冷流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工质排液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三热流通道的入口与所述第一工质出汽口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三冷流通道的出口和所述第三热流通道的出口通过管路连接汇集成工质输出管道; 第二工质泵,所述第二工质泵配置有第二工质进液口和第二工质排液口,所述第二工质进液口与所述工质输出管道通过管路连接;所述第二工质排液端口与所述第一冷流通道的入口通过管路连接。
法律状态: 公开 ,

知识产权声明| 服务承诺|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京ICP证:01007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