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航
资源分类

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位移量及其对莱州湾凹陷的控制

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位移量及其对莱州湾凹陷的控制

Displac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Since Paleoc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Laizhou Bay Sag, Bohai Bay Basin of China

Displacement of the Tanlu Fault Since Paleocen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Laizhou Bay Sag, Bohai Bay Basin of China

doi:
10.3969/j.issn.1001-1552.2010.04.015
摘要:
高分辨三维地震可视化及方差切片分析显示,郯庐断裂渤海海域莱州湾段北北东向断裂系发育.断层在水平方差切片上的拖拽现象、断裂带内部断层的组合关系以及凹陷沉积中心的迁移等,表明古新世以来该区存在右旋走滑运动.假设在东、西两支断层的走滑拉分作用下,根据可容纳空间不变原理,设计了三角形模型、长方形模型、半地堑型模型以及地堑型模型共四种模型,计算莱州湾凹陷南北长度和凹陷深度的关系,其中半地堑模型计算得到的郯庐断裂的水平位移为7km.结合断层的平面分布和断层的切割关系,表明古新世以来郯庐断裂的走滑拉分作用难以控制莱州湾凹陷的形成,走滑拉分作用只是在走滑断裂带内部形成了局部小型洼地,其规模很小,影响非常有限.
作者 彭文绪 [1] 张如才 [2] 孙和风 [3] 史浩 [2] 吴奎 [2] 贺电波 [2] 姚以泰 [2]
Author: PENG Wenxu[1] ZHANG Rucai[2] SUN Hefeng[3] SHI Hao[2] WU Kui[2] HE Dianbo[2] YAO Yitai[2]
作者单位
  1.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上海,200092;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
  2. 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
  3. 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津,30045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
期 刊: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ISTIC EI SCI PKU CSSCI
Journal: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年,卷(期) 2010, 34(4)
分类号 P542 TE121.2
关键词: 郯庐断裂 知识脉络 走滑断层 知识脉络 拉分盆地 知识脉络 渤海湾盆地 知识脉络 莱州湾 知识脉络
机标分类号 P5 TE1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
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
返回顶部参考文献
返回顶部引证文献
返回顶部本文读者也读过
返回顶部相似文献
返回顶部相关博文

知识产权声明| 服务承诺|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京ICP证:01007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