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导航
资源分类

自然循环条件下倾斜向下弧形加热板CHF特性研究

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时,压力容器内的堆芯材料温度迅速升高,甚至发生熔化并坍塌落入压力容器下封头底部形成熔池。由于衰变热的存在,熔池通过压力容器外壁面源源不断地向外传递热量。区别于二代核电站,三代核电站采用了非能动的熔融物堆内滞留(In-Vessel Retention,IVR)压力容器外部冷却(External Reactor Vessel Cooling,ERVC)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措施来保证压力容器下封头的完整性,即:通过向堆腔注水淹没压力容器,依靠自然循环流动带走压力容器内部的衰变热。在这种情况下,衰变热过高有可能导致压力容器外部流体的膜态沸腾,造成传热条件恶化,使压力容器壁面出现损伤。因此,确定自然循环条件下压力容器下封头表面的临界热流密度值(Critical Heat Flux,CHF)对核电厂安全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国际上针对此项措施开展了多项研究。由于原型压力容器尺寸太大,进行全尺寸实验较为困难,有些学者开展了与原型压力容器半径相同的二维切片实验得到了自然循环条件下压力容器下封头不同角度的临界热流密度值,为后续的实验研究提供了数据参考。有研究者利用小尺寸的二维切片进行实验,得到了强迫循环条件下的临界热流密度值。此外,关于自然循环高度对临界热流密度值的影响研究较少。综上所述,针对二维切片、自然循环、不同尺度和不同自然循环高度综合条件下的相关研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对上述综合条件下的压力容器下封头外壁面的CHF值开展研究。
  本文采用小尺寸的二维实验切片,利用自然循环的方式研究在不同的自然循环高度和入口过冷度下的流体温度、两相流流型和CHF值。为了在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热流密度值,倾斜向下的弧形加热板设计为厚度不同的9段并采取直接加热的方式。结果表明自然循环条件下,与全尺寸二维切片实验结果相比,本实验得到的临界热流密度值低30%左右,与相近尺度二维切片相比,自然循环条件得到的临界热流密度值比强迫循环低32%左右。除此之外,低入口水温工况下,最低自然循环高度工况的CHF值最高,入口水温升高后,提高自然循环高度对CHF值有提高效果。本实验评估了实验段的尺寸、循环方式和自然循环高度对流动特性的影响,可为不同类型台架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不确定度参考。
作者 高尚
学科专业 工学;核能科学与工程
授予学位 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导师姓名 陆道纲
学位年度 2019
研究方向
语 种 chi
分类号 TL351.6
关键词 核反应堆 知识脉络 压力容器 知识脉络 弧形加热板 知识脉络 临界热流密度值 知识脉络 自然循环 知识脉络
机标分类号
基金项目
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
返回顶部参考文献
返回顶部引证文献
返回顶部本文读者也读过
返回顶部相似文献
返回顶部相关博文

知识产权声明| 服务承诺|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客户服务| 关于我们

京ICP证:01007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237号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